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房产汽车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变革开始了

    信息发布者:ysf2019
    2019-02-23 19:52:06   转载
    放开“大部分”城市!一场关系13亿人的变革开始了


    凯风君 凤凰网房产 昨天


    来源 | 国民经略(guominjinglve)
    作者 | 凯风
     


    “大湾区”热度尚未消退,“都市圈”概念席卷重来。
     
    2月21日,国家发改委发布《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》,明确提出,到2035年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圈。


    根据意见,未来将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,在具备条件的都市圈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积互认。同时,要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,实现公共服务的一体化,允许都市圈内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地区调剂。

     
    从强省会、国家中心城市到都市圈,从城市群到大湾区,中国城市格局正在发生第三次洗牌。从重工业为王到外向型经济崛起,东北重工业城市和沿海外贸城市先后崛起。
     
    如今,中心城市、都市圈和城市群时代到来,中国城市格局第三次洗牌已经开始,谁将从中脱颖而出?



     1




    都市圈VS城市群VS大湾区
     

    什么是都市圈?它与城市群有何区别?这两者又与大湾区有何不同?
     
    先举个简单例子,粤港澳是大湾区概念,而除去港澳之外的珠三角九市,则属于城市群范畴。在珠三角城市群内部,又进一步划分出广佛肇、深莞惠、珠中江三大都市圈,在这三大都市圈中,广州、深圳则又属于中心城市。
     



    显然,从中心城市到都市圈,从都市圈到城市群,从城市群到大湾区,正是层层递进的结构。

     
    中心城市,必须在行政、经济或产业层面具备强大辐射力,一般都是特大或超大城市。所谓特大城市,指的是城区常住人口再500万到1000万之间的城市;而超大城市,则是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的巨型城市。
     
    值得注意的是,这里的人口是基于城区人口而来。有城才有城区人口,菏泽总人口高达873万,超过南京和济南,但其城区人口只有80多万人,只能被列为中等城市。
     
    都市圈,是基于中心城市辐射而来、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,同城化是成熟形态。无论是轨道交通还是公共服务,乃至更为至关重要的行政户籍,都将打破藩篱,实现均等化发展。这其中,最典型当属广佛都市圈,广佛已经基本构成同城化的形态。
     
    城市群,是都市圈基础上,由若干个都市圈组合而成的城市结构,城市之间存在经济、产业上的分工与合作。
     
    至于大湾区,则是城市群与海洋经济的结合体。大湾区脱胎于城市群,但与城市群相比,多了海洋经济、国家对外门户的双重特征。


    与城市群的单一功能相比,湾区一般都拥有“湾区群”+“港口群”+ “产业群”+“城市群”的四重效应。除了粤港澳大湾区之外,世界其他三大湾区——旧金山湾区、纽约湾区、东京大湾区均是如此。
     
    换言之,中心城市是都市圈的基础,都市圈又是城市群的基础,城市群与海洋经济结合又会产生大湾区。
     
    再以长三角为例,长三角属于典型的城市群,上海是其中最大的中心城市,而杭州、南京、合肥则属于次级的中心城市。
     
    在长三角内部,上海、苏州等城市构成上海大都市圈,而杭州、南京、合肥也都有自己的都市圈辐射范围,其中南京都市圈横跨江苏安徽两省,徽京之名就是由此而来。
     



    简而言之,都市圈的意义在于促进区域一体化,以中心城市带动邻近区域,打造区域增长的重要极点。


    城市群则更进一步,按发改委的说法,城市群是“支撑全国经济增长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、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”,而湾区则多了开放经济、国家对外门户的典型特征。
     
    由此不难明白,都市圈战略的价值所在。



     1




    中国有多少个城市群和都市圈?
     

    中国究竟有多少个中心城市?
     
    从目前规划来看,我国共有九大国家中心城市。分别是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天津、重庆、成都、武汉、郑州和西安。目前,南京、济南、长沙、沈阳等地都在积极创建国家中心城市。
     



    那么,中国有多少个城市群?

     
    珠三角、长三角和京津冀,作为三大世界级城市群,可谓众所周知。事实上,中国的城市群数量,不止于此。
     
    根据十三五规划,我国共规划了19大城市群。这些城市群分布了大江南北,几乎覆盖了所有重要区域,成为区域协调发展和城市竞争的重要支撑。





    这19个城市群定位不同、成熟程度不一,有的规划已经出台,有的还停留于概念,有的尚不具备形成城市群的条件。这是19个城市群及其中心城市:


    三大世界级城市群:珠三角(广州深圳)、长三角(上海杭州南京合肥)、京津冀(北京天津)。

     
    南方区域(3个):长江中游城市群(武汉、长沙、南昌)、海峡西岸城市群(福州厦门)、北部湾城市群(南宁)。
     
    西南区域(3个):成渝城市群(成都重庆),黔中城市群(贵阳)、滇中城市群(昆明)。
     
    北方区域(6个):中原城市群(郑州)、山东半岛城市群(青岛济南)、辽中南城市群(大连沈阳)、哈长城市群(哈尔滨长春)、山西中部城市群(太原)、宁夏沿黄城市群(银川)。
     
    西北区域(4个):关中平原城市群(西安)、呼包鄂榆城市群(呼和浩特包头)、天山北坡城市群(乌鲁木齐)、兰西城市群(兰州)。
     

    那么,中国未来将构建多少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都市圈?
     
    如果按照特大超大城市作为中心城市的模式,我国至少将产生30个都市圈。这其中包括九大国家中心城市,以及15个副省级城市,还有诸多中西部的强省会。
     
    如果按照500万以上城区常住人口的入门标准来看,我国的都市圈将会在这些城市之间产生。
     



    目前,全国城区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共有4个,正是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。

     
    城区人口规模在500万-1000万之间的特大城市共有10个,分别是武汉、重庆、天津、成都、东莞、南京、郑州、杭州、长沙、沈阳。
     

    作为备选的特大城市有两个:一个是西安,城区人口高达493.86万人;另一个是哈尔滨,城区人口为492.57万人。
     
    所以,结合强省会、国家中心城市、副省级城市以及超大、特大人口城市,我国未来的都市圈将会超过30个。



     2




    放开大城市落户限制,意味着什么?
     

    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都市圈,核心抓手之一就是放开落户限制。


    根据发改委文件,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,在具备条件的都市圈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积互认。

     

    在中国,城区人口超过1000万的可被视作超大城市,目前只有北上广深具备这个资格。
     
    放开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,换言之,也就是放开除了北上广深之外的其他城市的落户限制,二线城市的户籍门槛即将进一步降低乃至最终取消。
     
    就在今年春节过后,西安出台了史上门槛最低的落户政策。企业法人、员工及个体户,只要在西安拥有合法稳定居所,甚至全国各地的在校大学生(不受年龄限制)均可迁入西安落户。


    换言之,想要在西安落户,无论大学生还是普通务工人员,条条大路都为你打开。





    与西安相比,南京则是别出蹊径。2月14日,《南京市积分落户实施办法》公布,累计积分达100分即可落户。其中有一条最受瞩目:在南京买房面积每满1平方米积1分,最高不超过90分。这意味着,在南京只要有房,基本就已等同于落户。
     
    二线城市纷纷放开落户门槛背后,正是抢人大战白热化的体现。如今发改委明确提出放开大城市落户限制,这意味着二三四线城市的户籍门槛将会不断弱化,抢人大战只会越来越发白热化。
     
    即便是一线城市,人口政策也会出现分化。
     
    作为中国两大超级城市,北京上海的人口控制力度,远远高过广州深圳。


    北京2035年人口规划的天花板是2300万,上海2035年人口规模的上限是2500万人,这意味着,未来十几年,这两个城市都只剩下100万左右的增长空间。
     
    因此,从2017年开始,北京上海正通过产业升级、群租房整治抽疏中心城区人口,两地常住人口已经连续两年下滑。
     



    相比而言,广深的空间更大一些。



    广州2020年的规划人口是1800万人,2035年的人口规模则是2000万,而2018年广州的官方统计常住人口仅为1490万,还有巨大增长空间。
     
    深圳也是如此。深圳2020年的规划人口是1480万人,2035年的人口规划尚未出台。即使按照目前官方统计人口,2017年深圳人口1252.8万人,离2020年的目标还有230万的增长空间。
     
    所以,广州深圳对于人才落户可谓大门全开,只要拥有大学本科学历,都能轻易获得落户资格。但对于一般务工人员,两地仍然大门紧锁,只能通过积分进行入户,每年名额基本可以忽略不计。
     
    放开除个别特大城市的落户限制,逐步拆除户籍藩篱,或将改写抢人大战的格局,并为中西部强省会城市的崛起提供机遇。



     4




    都市圈土地跨地区调剂,有何玄机?
     

    相比于放宽落户限制获得的舆论关注,文件里更为关键的一点,却被很多人略过了。


    根据发改委文件,允许都市圈内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地区调剂。健全都市圈商品房供应体系,强化城市间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协同。

     
    这意味着,都市圈之间,未来的楼市调控政策将会协同化,环京与北京楼市调控的接轨就是先行案例之一。未来,环沪、环广、环深等大都市圈,也将建立楼市调控的协调机制。
     
    更关键的是,都市圈内部的土地指标可以实现区域调剂,这是一个重大突破。
     
    这里的背景在于,建设用地不是一个城市想要开发多少就能开发多少。为了保护耕地红线,全国建设用地都在按照指标进行分配,过去出于平衡考虑,无论中部西部,无论人口增减,体量相当的城市获得的用地指标是一样的。
     
    这在过去还没问题,但随着人口大流动大趋势的到来,大城市人口不断涌入,沿海城市获得源源不断的外来人口,但建设指标却未随着人口增长而增加。这就导致人地需求的不平衡,大城市普遍面临建设用地不足的问题。
     



    这种背景下,一线城市纷纷以盘活存量土地作为替代选择,以旧厂房、旧城区、城中村为主的“三旧改造”就应运而生。但三旧改造周期漫长,利益错综复杂,短期内能够盘活的土地相对有限,大城市仍旧面临土地资源不足的尴尬。
     
    如今允许都市圈内建设用地指标调剂,意味着中心城市将会多出一个选择。人口往哪里走,资金往哪里走,哪里的土地供应就将获得提升,这对于中心城市显然是大利好。
     
    举个简单例子,深莞惠是一个都市圈,深圳城市面积只有2000平方公里,土地资源基本开发殆尽。如果惠州的建设用地指标有所节余,这一指标可以有偿调剂给深圳,那么深圳的建设用地指标将会大幅增加。
     
    当然,深圳土地资源本就开发殆尽,即使获得新的建设用地指标,也未必能够找出土地来进行开发。但对于郑州、西安、成都、武汉等中西部城市,都市圈内的建设用地指标调剂,将会发挥巨大作用。



     5




    都市圈时代,哪些城市是赢家?
     

    每一轮城镇化政策的调整,都会显著改变区域城市格局。
     
    这一轮城镇化,以国家中心城市为引领,以都市圈作为主体平台,以城市群作为主要形态,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双重目标。
     
    可见,无论是中心城市,还是都市圈,抑或城市群,在其中都是引领者的角色。换言之,具备中心城市、都市圈和城市群三重概念的大城市,将会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前景。
     
    其一,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地位愈发巩固。这四大一线城市,不仅兼具中心城市、都市圈和城市群的三重概念,而且其都市圈模式已经日益成熟化,所在的城市群又都是世界级城市群。借助既有的国家定位,加上城市群的带动效应,一线城市在短期内没有挑战者。
     
    其二,二线城市地位也会日益强化。都市圈时代,二线城市基本都是区域中心城市,承载的是引领都市圈发展的重任。无论是人口户籍的一体化,还是轨道交通的一体化,抑或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一体化,都将实现资源向中心区域的集聚,从而为中心城市的扩张奠定基础。
     
    其三,强省会正在从概念变成现实。在过去,基于区域均衡发展的考虑,强省会是作为批判对象而存在。如今,各方面都已认识到,大城市化和大都市圈化都是大势所趋,也符合世界城市发展的规律,所以强省会战略成为各地不约而同的选择。除了武汉、成都、西安等既有的强省会之外,南京、济南、合肥纷纷以提高首位度作为发展目标。
     
    其四,都市圈内部的三四线城市也将获得新的发展机遇。所谓都市圈,既要实现户籍一体化、公共服务一体化、区域发展一体化,也要实现轨道交通互联互通、产业的分工协作。这就意味着,大都市圈内部的三四线城市,不仅能获得来自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,而且轨道交通跨区域的覆盖,也将其与中心城市连成一体,发展前景同样可观。
     
    当然,无论中心城市、都市圈还是城市群,都只是定位而非成绩,是需要把握的发展机遇而非坐享其成的果实。谁能把握住这一轮城市洗牌的机会,谁就能获得城市晋级的机会。



    重要发布!房地产税真快来了?

    这个城市悄悄突破限价!楼市再次变天?


    未来两年,请务必把房产转移到以下城市


    24个省市最新房价地图,值得人手一份!


    不寻常的数据曝出:房地产趋势转向了


    个税零缴税影响买房、买车资格?

    一个用“肉身”感受的五线楼市见闻


    版权说明:再次感谢原作者辛苦创作,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